巴彦淖尔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新兴城市,东接包头市,西邻阿拉善盟,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,北与蒙古国接壤。,聚居着蒙、汉、回、满、鄂温克等20多个民族,2004年国家批准撤原巴彦淖尔盟设巴彦淖尔市。巴彦淖尔(Bā Yàn Nào ěr),蒙古语意思是“富饶的湖泊”。位于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,被誉为“塞上江南,黄河明珠,北方新城,西部热土”。巴彦淖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文物古迹主要有汉代古墓、古城、秦汉长城、阴山岩画、喇嘛教红教派寺庙——阿贵庙等。乌拉特高平原、阴山山地、河套平原、乌兰布和沙漠...... 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,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以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,使用的石器多为刮削器......详细介绍>>
巴彦淖尔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新兴城市,东接包头市,西邻阿拉善盟,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,北与蒙古国接壤。,聚居着蒙、汉、回、满、鄂温克等20多个民族,2004年国家批准撤原巴彦淖尔盟设巴彦淖尔市。巴彦淖尔(Bā Yàn Nào ěr),蒙古语意思是“富饶的湖泊”。位于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,被誉为“塞上江南,黄河明珠,北方新城,西部热土”。巴彦淖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文物古迹主要有汉代古墓、古城、秦汉长城、阴山岩画、喇嘛教红教派寺庙——阿贵庙等。乌拉特高平原、阴山山地、河套平原、乌兰布和沙漠......
历史
早在原始社会,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以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,使用的石器多为刮削器,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。夏商西周至春秋,鬼方、猃狁等民族游牧于此。战国时,赵国云中郡管辖达到阴山南,林胡、楼烦等民族游牧于阴山北。秦时,秦九原郡范围达到阴山南,匈奴民族活动在阴山以北地区。西汉武帝元朔二年(公元前127年)设五原、朔方二郡。朔方郡领县十(朔方、广牧、沃野、临河、临戎、三封、窳浑、呼遒、渠搜、大城、修都),其中临河县、沃野县在今临河区境内,临戎、三封、窳浑县在今磴口县境内。汉武帝下诏募民屯边,始有一定规模的从事耕种的农业。元始二年(公元2年)朔方郡有户34338户,人口136628人。五原郡领县十六(九原、临戎、河阴、曼柏、武都、南舆、固阳、西安阳、河目、宜梁、成宜、广牧),其中河目、西安阳、宜梁、成宜等县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;广牧县在今五原县境内。 东汉初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此,东汉末年朔方郡、五原郡废。东汉末至十六国,南匈奴等民族游牧于此。北魏,怀朔、沃野二镇在境内有建制。唐,初属丰州辖境,后为中、西受降城境域。 宋、辽、金、夏,巴彦淖尔地区东境迭次属辽、金国,西境为西夏国属地。元,阴山南属大同路云内州,阴山北属德宁路,统归中书省直辖。今磴口县则属甘肃行省宁夏路。明初分属山西东胜卫和陕西宁夏卫辖境,未几,皆入于北元。清,后套地区属伊克昭盟(今鄂尔多斯市)鄂尔多斯左翼后旗、右翼后旗地。顺治五年(1648年)设置乌拉特前旗、乌拉特中旗、乌拉特后旗(今乌加河以北以东)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设五原厅。 中华民国元年五原厅改县。民国3年(1914年)设绥远特别行政区,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、乌拉特前旗、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。民国14年(1925年)设置临河、大佘太设治局,民国16年(1927年)设置磴口县。民国17年(1928年)绥远特别行政区改设为绥远省,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、大佘太设治局(民国20年7月大佘太设治局更名安北设治局)、临河设治局(民国18年10月临河改县)、乌拉特前旗、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。民国31年(1942年)绥远省在后套实行新县制,增设米仓县、狼山县、晏江县和陕坝市镇筹备处。时境内设有五原县、临河县、安北县、米仓县、狼山县、晏江县、乌拉特前旗、乌拉特中旗、乌拉特后旗和陕坝镇筹备处。 1949年,绥远和平解放。1950年3月成立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,辖五原、临河、安北、狼山、米仓(1953年9月撤,改设杭锦后旗)、晏江县(1953年10月撤,改设为达拉特后旗)及陕坝镇。乌拉特前旗、乌拉特中旗、乌拉特后旗时属乌兰察布盟。1952年10月,乌拉特中旗、乌拉特后旗合并,改设为乌拉特中后联合旗。1954年绥远省撤销,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改设为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行政区。河套行政区人民政府设在陕坝镇,辖五原县、临河县、安北县(1958年4月撤,划入乌拉特前旗)、狼山县(1958年4月撤,划入杭锦后旗)、达拉特后旗(1958年4月撤,划入五原县)、杭锦后旗、陕坝镇(县级,1958年4月撤,划入杭锦后旗)。1956年,甘肃省所辖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和额济纳自治州划回内蒙古自治区,成立巴彦淖尔盟,盟政府驻巴彦浩特市,辖阿拉善旗、额济纳旗、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。1958年,河套行政区、巴彦淖尔盟合并,成立新的巴彦淖尔盟。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迁至磴口县巴彦高勒镇,辖阿拉善旗(1961年撤,分设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)、额济纳旗、杭锦后旗、乌拉特前旗(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,1960年7月~1963年12月间隶属于包头市)、乌拉特中后联合旗(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)、五原县、临河县、磴口县(1960年7月~1964年7月间为巴彦高勒市)、乌达市(1961年7月设)。1969年7月,将阿拉善左旗划出归宁夏回族自治区,阿拉善右旗、额济纳旗划出归甘肃省。1970年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由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迁临河,10月设置潮格旗,时巴彦淖尔盟辖杭锦后旗、乌拉特前旗、乌拉特中后联合旗、潮格旗、五原县、临河县、磴口县、乌达市(1975年8月划出)。1982年乌拉特中后联合旗、潮格旗分别更名乌拉特中旗、乌拉特后旗,1984年12月,临河县改设为临河市(县级)。2003年12月1日,国务院批准撤消巴彦淖尔盟和县级临河市,设立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。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驻临河区,巴彦淖尔市辖杭锦后旗、乌拉特后旗、乌拉特中旗、乌拉特前旗、五原县、磴口县和临河区。 巴彦淖尔历史悠久,灿烂的河套文化和多彩的草原文明承载着历史的厚重。既有极具考古价值、驰名周际的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区和阴山岩画,也有尘封久远的汉墓群、秦汉长城、鸡鹿塞、高阙塞等古城池遗址及古庙宇,千百年来在河套大地上演绎了蒙恬修长城、屯垦戍边,卫青、霍去病抗击匈奴、昭君出塞、文姬归汉、三国吕布故乡、王同春开发河套水利、冯玉祥誓师、傅作义抗日等无数动人的史话。河套文化源远流长,内涵丰富,从2005年开始,通过连续三年河套文化研讨会及河套文化艺术节的召开,河套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,河套文化已浮出水面,深入人心,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品牌。
环境
巴彦淖尔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光照充足,热量丰富:降水量少,蒸发量大,风大沙多,无霜期短;温差大,四季分明。年平均气温3.7-7.6℃,一年之中,1月温度最低,平均为零下11-零下15℃,7月气温最高,平均在20-24℃。气温年较差是33.4-37.3℃,气温日较差平均为13-14℃。平均气温西部高于东部,南部高于北部;山北地区为3.9-4.5℃,河套地区为6.1-7.6℃。年极端最高气温38.2℃;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1℃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110-3300小时之间,是我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。无霜期短,平均无霜期为126天。降水量稀少,年平均降水量188毫米,山北地区为100-200毫米,河套地区为150-200毫米,东部山区250毫米。雨量多集中于夏季的7、8月份,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%左右。极端降水量为432.6毫米。冬春两季雨雪稀少,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0%左右。与降水量相比,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032毫米至3179毫米,普遍大于降水量的10到30倍。地处西风带,风速较大,风期较长,是冬春季节的主要气候特征之一,年平均风速2.5-3.4米/秒,年最大风速18-40米/秒。
节日
金秋十月胡杨节、“驼乡”那达慕节、乌海葡萄节。